夷陵区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和合文化”为引领,以完善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为抓手,多维度破解劳动维权难题,加快创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先行区,力求春风化雨式解“法结”、解“心结”,促进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持续擦亮“夷调就顺”工作品牌。
重构调解格局,构建多元矩阵
依托全区矛盾“大调解”工作体系,围绕“做好司法调解,做强行政调解、做多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思路,着力打造党委统揽协调、人社牵头抓总、行业分工负责、属地各负其责、企业源头稳控的工作格局。一是主动融合,纳入全区大调解格局。积极争取区委重视,将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纳入全区矛盾大调解范畴,依托区矛盾调处中心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在乡镇(街道)、社区、园区建立实体化调解中心,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基层调解体系。二是大胆整合,打造综合维权平台。建立区“一站式”劳动维权服务中心,作为全区人事争议调解主阵地,通过“一窗受理”“一站经办”,实现劳动人事争议快调速裁,减轻企业和劳动者诉累。今年以来,“一站式”接待群众法律咨询60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27人次,“人社+工会”成功调解案件75件,劳动维权事项最快当天办结。三是积极联合,争取行业部门支持。先后设立建筑、快递、医疗卫生、教育、人力资源、劳务派遣等9个行业性调解组织。
强化分类处理,理顺工作机制
坚持统分结合、流程便捷、协同高效原则,建立简案分流、难案协同的解纷机制。一是紧扣风险预警,源头预防主动办。综合运用夷陵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平台、根治欠薪信息监管系统、“安薪在线”等平台,精准掌握单位用工、用电、缴税等信息,预防大案要案和群体性争议案件。二是围绕压实责任,各司其职分层办。依托“宜接就办”“宜齐调”裁调对接小程序及时转办案件,案件标的小、案情简单的,实现不出企业、村社区、乡镇解决问题;案情较复杂或涉及行业监管的,由行业主管部门调解组织负责调解;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由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牵头,统筹工会、司法、法院等部门共同解决。今年以来,企业、村社区及镇级调解中心调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6件,行业主管部门调处8件,区调解中心调处4件。三是结合问题实际,一事多调联合办。整合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等力量,“一站式”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治宣传、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促进劳动人事纠纷案结事了,调顺劳动者心理状态,提高服务满意度。
聚焦突出问题,优化工作流程
围绕基层人事争议调解重点难点,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一是聚焦劳动维权高频事项。发挥调解效率高、耗时短的优势,针对工伤、根欠等劳动维权高频事项,坚持“调解先行”,促进劳动纠纷及时高效化解。二是聚焦新业态维权问题。针对新业态劳动者“有劳动无单位”“有风险无保障”问题,联合行业监管部门加强对平台站点的用工监督,建立监察仲裁联合办案衔接机制,开通新业态劳动争议处理“直通车”。依托夷陵万达商圈,打造夷陵区新业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示范点。三是聚焦疑难问题化解。建立疑难复杂案件会商机制,印发《夷陵区人社局疑难案(事)件集体讨论制度》,通过召集政策法规、劳动监察、工伤、社保等股室单位集体会商,促进劳动人事争议疑难杂症高效化解。
深植和合理念,打造调解品牌
深挖“和合文化”精髓,将和合理念融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全过程,以点带面打造工作品牌。一是以“和谐企业”争创为契机,打造名企调解示范点。开展“和合文化进万企”活动,通过座谈调研、现场办公、订单式法律培训等方式传播“和合文化”,向企业发放《政策法律汇编》《工作手册》,指导建立调解委员会,建立完善协商规则、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等制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化解争议能力。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289个企业调解委员会,实现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二是依托矛盾调处能人,打造名人调解工作室。注重在调解一线挖掘案例典型,总结调处经验,发挥示范效应。黄传教个人调解工作室探索总结的解纷“五步工作法”(倾听、共情、找焦点、找结合点、握手言和)已成为矛盾调处的夷陵经验。三是针对劳动人事争议特点,打造“夷调就顺”工作品牌。坚持整体思维、便民导向,优化做实“人社+工会+法院”多元化解机制,持续擦亮“夷调就顺”调解品牌,创新“双调模式”,既调解争议案件,又帮助企业调优管理。(通讯员王芳、孙诗宇)
一审:孙诗宇;二审:徐耀文;三审:秦欣然